那句“上市公司在卖房”一出,瞬间登上热搜——看似刺激的八卦,背后却是2025年中国楼市供求格局被悄然改写的信号。公开统计显示,截至2021年末,A股有2204家上市公司把“投资性房地产”列入资产负债表,总规模达1.75万亿元。按每套200万元估算,等于约87.5万套房潜在待售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数字从2019年的1826家增长到2204家,说明企业持有房产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状态。
从小微企业到大型国企,再到老牌厂商,很多公司当年把房子当成“隐形存款”。海马汽车在2019年一次性抛售401套房,套现约3.34亿元;有公司靠收租每月进账上百万。日子好过的时候,房子像保险箱;经济下行、主营被压、现金紧张时,房子就变成了救命稻草。2025年开始,这种被动或主动变现的节奏明显加快:广州某国企单月挂出355套二手房;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抛售763套;南京一取消限售,二手房新增挂牌量从日均720套暴增到3114套,涨幅惊人。6月,全国法拍房挂拍量达到3.2万套,创年内新高。
这些货源正在影响市场表现。截至2025年8月,全国二手房挂牌量已超过730万套,创历史新高。百城二手房挂牌均价为12039元/平方米,同比下跌8.23%。从高点累计下跌幅度呈现“两位数”的是一线城市:深圳39.3%、广州32.9%、上海30.6%、北京29.5%;局部区域跌幅甚至达到七成。二线城市也难幸免,厦门下降16.9%,合肥15.58%。成交结构正在变化:2025年上半年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23.7%,新房仅增长4.2%。一项购房者调查显示,超过65%的意向买家更倾向于优先看二手房,价格因素成了主导。
为什么这波卖房潮可能长期存在?根源在于供需基本面与金融、财政机制的联动。多年来,土地财政和高杠杆开发模式把房地产变成了资本化的主要渠道。一旦宏观转向去杠杆,信用收紧、需求萎缩,房地产的“流动性工具”属性就被放大。企业变现不仅是自保,也是把资源从非核心、低效的资产回收回来,用于补主营或还债,避免退市风险或缓解现金流压力。换句话说,这是微观层面的自救和宏观层面的资源再配置同时发生。
对不同人群意味着什么?对刚需购房者,当前市场的价格修复和成交回升,确实提供了一个比以前更友好的入场窗口,但底部尚未完全稳定,区域分化明显。购房时应以居住需求为核心,首先看通勤时间、学区、医疗等“硬指标”,别把手伸向那种“马上暴涨”的幻想。很多网友的现实感受很直白:有人说“终于有房源可挑了”,也有人抱怨“价格还会再跌,等着再看吧”。对多套持有者或机构投资者,则是优化配置、剥离非核心和低质资产的好时机——释放流动性、降低杠杆,能让组合在未来更抗风险。
展望未来,这场由上市公司集体抛售引发的调整,不会像一场短跑那么快结束,而更像一段马拉松。短期内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迅速扭转,二手市场还会承压,价格探底过程可能延续数年。中长期看,这一过程也有积极面:过度金融化的房产功能受到抑制,资本有望向制造业、科技等实体经济回流,楼市更可能回归居住属性。至于谁会成为最终接盘者,答案还在生成中——刚需、城镇化驱动的长期需求,加上政策的支持力度,将决定未来接盘的格局与节奏。
写在最后一点:房子不再是“稳赚不赔”的隐形财富,任何买卖都须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框架下重新定价与配置。对个人与机构来说,关键是辨别真实居住需求与资产质量,谨慎控制杠杆,避免盲目投机。文中数据与观点供参考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。你怎么看?会趁这个窗口入手,还是继续观望?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计划和理由。
配资炒股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